主管:张家界市委宣传部   主办:张家界日报社    张家界市唯一新闻门户网
我要投稿| English| 한국의| ภาษาไทย| Japanese| Русский язык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千城频道> 名家风采 > 正文

李海明:珐琅画再现敦煌盛景(匠心)

2020-07-09 22:32:452  来源:人民网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
   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,陈列着40多幅掐丝珐琅画作品,包括十二生肖、盛世九州、青铜器、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。其中一幅《说法图》,是用3000多米金丝、历时3年创作而成,画中有人物95个、瑞兽2只,色彩鲜艳,栩栩如生。

      5月中旬,李海明珐琅艺术馆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落成。这是甘肃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多年心血的汇总。

     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,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,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及珐琅釉料。它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,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,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。

      今年58岁的李海明从艺30余年,博采众长,吸纳苏绣、漆画、国画、葫芦雕等艺术类别的技法,融于掐丝珐琅画创作,发展出排丝、堆丝、花丝、垒丝、螺旋丝等镶嵌技艺,增强了珐琅画的视觉冲击力。

      李海明8岁时回河北老家,看到伯父李凤祥制作景泰蓝器,便对珐琅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除了跟随伯父学习景泰蓝基础工艺,喜爱画画的他又拜师系统学习工笔画。1997年,李海明开始从事掐丝珐琅画制作。

      李海明曾去敦煌莫高窟写生,被壁画铁线细描的功力震撼。在一次次临摹中,他突发奇想:用景泰蓝工艺描摹敦煌壁画,创新呈现敦煌的艺术瑰宝。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,李海明终于攻克了珐琅画釉料易脱落的难题,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法,为珐琅画烙上“陇派”文化印记。

      掐丝珐琅画有十多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,其中最关键的是白描、掐丝、着色,分别被誉为掐丝珐琅画的灵魂、骨骼和血肉。

      掐丝需要严丝合缝,方寸之间一剪一黏,让金丝附于线稿之上。上色要在潮湿、带水状态下,把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入金丝空隙里。李海明采用“砂面挂釉法”,让作品表面呈现沙沙的质感。他在作品中融入粗细不同的丝,利用丝的形状变化营造出立体生动的效果。

      李海明不仅技艺精湛,还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让作品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。他的珐琅画《十二生肖·鼠》融合了剪纸、皮影、唐三彩的特征;“贵妃醉酒”花旦系列植根于传统戏曲文化,赋予人物新的审美风范和生活气息;《敦煌·藻井》系列表现了石窟藻井的绚丽典雅;《八十七神仙卷》规模宏大,人物细腻生动,再现了唐代壁画高超的白描技法。

      李海明还把掐丝珐琅画延伸到乐器、镜子、家具、装饰品上,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,让艺术走进生活,走进大众视野。

      为了坚持珐琅画创作,李海明曾变卖自家住房来筹措资金。曾经有人出价600多万元购买他的《敦煌壁画·千手千眼观音》,他却舍不得出手。如今,这幅画挂在珐琅艺术馆中,能让更多人欣赏珐琅画艺术的魅力。

      “我希望这门古老技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。”李海明说。他开办了珐琅画民艺传习馆,免费培训全国各地近千名学员,其中有数名聋哑人。他还与职业院校合作,每年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。

      李海明刚满20岁的女儿李婕有意承袭父业。李海明从掐丝开始,手把手地教,并对她严格要求。“父亲坚守了30多年,年轻的我们更应该将这份传统技艺传承下去,并加以创新,让它得到更多人喜爱。”李婕说。

分享:
 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 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
 
新闻评论(共有 0条评论)
OA办公系统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人才招聘 | 会员中心| 帮助文档 | 商务合作 | 百度新闻地图| BaiduMap| 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主管单位:张家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:张家界日报社 Copyright ©2005-2011 www.zjjnews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:张家界新闻网
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号:湘B-20080013 ICP备案信息:湘ICP备11006152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湘20100035
本网站所有新闻、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张家界新闻网所有。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